沈阳城中村改造交出首份“高标准”答卷
从“无粮堡”到“新·余粮府”,544户村民喜提新房
业主们开心地选房
“请1号家庭宋立芬入场选房!”8月30日上午10时,沈阳市铁西区宁官余粮G81地块选房交付仪式现场掌声响起。作为沈阳首个城中村改造交付项目,“新·余粮府”以国企建造标准打造的7.2万平方米安置社区正式启幕,标志着沈阳城中村改造元年交出首份民生答卷。
直击现场:紫红旗袍里的安居记忆
“新·余粮府”位于经开区浑河二街20号,总投资40亿元,占地面积27604平方米,建筑面积72667平方米,建设8栋17层住宅楼,544套安置房,全部用于余粮村居民的回迁安置。
交付首日,75岁的宋立芬身着女儿购置的紫红旗袍,在家人搀扶下第一个踏入选房区。作为余粮村首位签约搬迁的村民,她颤动的指尖,锁定2号楼124平方米的三居室。
“从土坯房、砖瓦房到电梯房,我这辈子赶上了好时候。”老人眼角泛光,身后百米长的选房队伍里,400余户村民正翘首以待。
宋立芬女儿宋敏和女婿李坤说:“按照政策,我们家能换252平方米的商品房,今天先选一套,明年再拿一套!”宋敏划着手机里的户型图,“你看这三叶草户型,每个卧室都不挨着,以后孙子孙女来住都互不打扰。”
品质密码:从地砖缝到监督组的放大镜
“这哪是回迁房,比我儿子买的商品房还好!”村民王建国蹲在地上轻叩地面,“你看这地砖拼缝,跟瓷砖店的样品没啥区别。”让居民惊叹的细节遍布小区。
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德园)管理委员会党工委委员,征收办主任冯全德揭开了品质密码:“我们打破传统回迁模式,创出了‘国企监造+居民监理’的双保险模式。用商品房标准建设——从地基第一锹土到封顶,全由国企平台全程监管。”与以往不同,此次参与建设的34家企业均是“沈字头”本地企业。砖、门窗、玻璃,全部通过“三家比对”选料。
更让居民惊喜的是户型设计:85平方米两室、107平方米三室等四种户型全部采用“三叶草”布局,走廊面积压缩到最小,得房率超高。而最让村民们安心的是“居民监督小组”的存在——村里最能挑刺的老王作为监督组成员,曾带着放大镜检查卫生间防水:“每道工序我们都签字确认,比给自己家装修还仔细。”
时空跨越:从无粮堡到新·余粮府
小区入口处的村志墙铭刻着历史脉络:后金时期因跑马占田得名“吾良堡”,因村民厌恶“无粮”谐音,1956年改名“余粮堡”,如今,“新・余粮府”——544户家庭在此“余”下幸福,“粮”满安居梦想。
“以前村里一下雨就踩两脚泥,冬天烧煤炉半夜得起来添煤。以后上楼全是暖气啦!”62岁的村民老张说。更让他期待的是周边配套毗邻在建的地铁3号线余良站与杉杉奥莱商圈,让“15分钟生活圈”触手可及。
改造加速度:15个项目的民生接力
“余粮村项目只是开始。”沈阳市房产局负责人介绍,2024年沈阳启动首批15个城中村改造项目,涉及10213户居民。截至目前,除新・余粮府外,4个地块已主体封顶,预计2026年6月底前全部竣工。
在选房仪式的尾声,宋立芬老人眼含热泪看着自己的新家。阳光穿过小区绿化带的银杏叶投下斑驳光影。不远处,塔吊林立的G82地块已准备开工——那里将建起余粮村的第二期回迁房,继续书写“无粮”到“余粮”的幸福续篇。
这座城市正在用实际行动诠释:城中村改造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而是对“住有所居、住有宜居”的民生承诺,是让每个曾在城市角落奋斗的人,都能分享发展红利的温暖实践。
沈阳晚报、沈阳发布客户端记者 王彩丽 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