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垃圾处理流程沙盘
在光大环保能源(南阳)有限公司巨大的垃圾储坑上方,一只钢铁巨爪凌空而下,精准抓起数吨生活垃圾投入焚烧炉中。市十五小的小记者徐慧滢眼睛瞪得溜圆:“天啊,我们每天扔掉的垃圾,真的变成电了?”她身旁的小记者们纷纷踮起脚尖,试图看清这座“垃圾山”如何开启绿电蜕变之旅。
7月24日上午,一群特殊的“探秘者”——来自市城区的“牵手日报”优秀小记者代表,走进南阳环保产业的地标——卧龙区光大环保能源(南阳)有限公司,上了一堂关于垃圾分类与低碳生活的生动实践课。这场由南阳报业传媒集团与市机关事务中心联合主办的“分类齐参与 低碳新风尚”科普活动,为孩子们打开了资源循环的科技之门,更播撒了绿色发展的种子。
垃圾焚烧:科技赋能变废为宝
当日9时许,走进光大环保能源(南阳)有限公司的中央控制室,一整面墙的电子屏引得小记者们惊呼连连。屏幕上,焚烧炉内烈焰的温度、蒸汽的压力、发电机组的功率等数据不断跳动闪烁。“在这里,每焚烧一吨生活垃圾,就能产生约400千瓦时的清洁电能,点亮千家万户的灯火。”工程师的讲解,揭开了科技赋能生态的奥秘。小记者们屏息凝神,亲眼目睹了这场垃圾焚烧发电的魔法秀。
震撼远未结束。在二楼,小记者们看到了垃圾焚烧发电的全流程演示模型。按下启动键,850℃高温焚烧-蒸汽推动汽轮机-电能并入电网-烟气净化处理。“看!这些黑乎乎的炉渣经过处理,能变成铺路的砖块,连飞灰都被固化填埋,一点不浪费。”市七小的任松淯兴奋地说。
“哇!这个‘大爪子’一次能抓起10吨垃圾!”透过四层楼高的中央控制室玻璃幕墙俯瞰,30米深的垃圾储坑内,巨型机械抓斗正将发酵后的生活垃圾投入千度高温的焚烧炉。技术员指着实时数据屏介绍:“我们这里每天要‘吃掉’2000吨垃圾,相当于全市三分之一的生活垃圾量。焚烧产生的热能推动汽轮机发电,年供电量可满足10万户家庭需求。”
在工程师的指引下,小记者们完成了生活垃圾变废为宝的探秘之旅。四层立体空间里,垃圾收运车卸料、发酵沥出渗滤液、千吨垃圾入库堆存的场景实时呈现。
了解垃圾如何变废为宝
“四分法”课堂:垃圾归家有方
10时30分,活动转入节能知识“充电”环节。市机关事务中心节能科张春玉走上讲台,一场围绕“分类齐参与 低碳新风尚”的科普讲座拉开序幕。她用生动的比喻拆解“四色分类法”:“可回收物是放错地方的‘宝贝’,有害垃圾需特殊‘照顾’,厨余垃圾能‘重生’为肥料,其他垃圾则送去焚烧发电。”一张张触目惊心的环境对比图,让小记者们深刻理解了“随手一分”背后的生态重量。
讲座后播放的短片《南阳的餐厨垃圾去哪儿了?“剩宴”——“绿能”的奇幻漂流》,更以动画形式展示了厨余垃圾的蜕变之旅,牢牢锁住小记者们的目光。
最热烈的当属采访互动环节。小记者们抛出的问题充满生活气息与探究精神。来自市十四小的吴昊龙率先提问:“曾伯伯,铅笔头、废纸和胶带应该怎样分类?”节能科曾栓科长用“是否被污染”这一关键“钥匙”为其解开了困惑。市十五小的徐慧滢问道:“为什么废电池不能和普通垃圾一起扔?”节能科张春玉以一枚纽扣电池污染水体的严重后果作答。市三十一小的李明泽关心妈妈化妆瓶的命运,张春玉强调“清洁干燥”是可回收前提,并提醒过期药品属于有害垃圾的“危险分子”。压轴提问的市二十三小小记者,则把坏掉的玩具车“大卸三块”——轮胎、金属与塑料外壳的分类差异,在节能科王旭晴的讲解下豁然开朗。一问一答间,环保的责任感在无声传递。
“以前觉得分类麻烦,现在发现就像给垃圾‘找家’!”小记者们最后齐唱垃圾分类歌,轻快旋律中,“蓝红绿灰”的分类口诀悄然扎根心田。
“小手拉大手”:妙笔生花扬新风
歌声刚落,一项令小记者们跃跃欲试的环节到来——主持人宣布启动“垃圾分类”主题作文征集活动,鼓励大家将今日所见所闻所思化作文字。“如果垃圾会说话,它们一定想告诉我们:我也可以再次发光发热!”许多孩子已经按捺不住创作的冲动,眼中闪烁着灵感和表达的渴望。
在返程的大巴上,李明泽在采访本上写道:“原来每个垃圾箱都是通往不同未来的传送门——蓝色门通向再生工厂,绿色门变成有机肥料,红色门去往专业医院,只有灰色门才是永远的告别。”这种充满童真的观察,恰恰诠释了环保教育的真谛。
“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曾栓表示,这种“体验-认知-传播”的模式,将在节能宣传月期间播下至关重要的绿色火种。当小记者们以笔尖传递所见所思,环保的信念将扩散至家庭与校园,汇聚成全社会践行垃圾分类、崇尚低碳生活的新风尚。
全媒体记者 杨柳 刘文政 文/图
编辑:辛灵飒 初审:王冰 终审:王笑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