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聂冬梅 济南报道
近日,济南市一季度区县主要经济指标公布。
济南起步区一季度GDP增速高达26.8%,稳居首位。
乍看之下,这份成绩令人惊喜;细究起来,却又在情理之中。
政策东风强劲,发展底气十足
济南起步区的设立承载着重大国家战略使命。
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21年4月2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实施方案》,为济南带来了“跨过黄河拓展空间”的历史机遇。2024年,《济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将起步区纳入济南主城区,明确其“未来之心”的定位,省委常委会会议更将其定位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要载体”。
多重政策利好叠加,从国家到省级层面给予了起步区全方位的支持,据悉,去年以来,省里先后出台若干措施,累计为济南起步区量身定制80条重点支持政策。在政策性资金争取、重点项目申报、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也是一路“绿灯”,比如,省级层面对济南起步区申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予以单列,去年以来,92个符合条件的项目实现“双入库”,通过债券需求290亿元;在支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对省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申报指标予以单列;在省级重点项目建设方面,太平水库、国际学校等9个符合条件的项目列入省重大项目,予以重点支持。这些政策“组合拳”让企业能够快速投产达效,为起步区经济增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工业跃升,产业集聚成势
工业产值是衡量一个地区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最直观体现,也是衡量区域发展实力的重要标准。济南起步区深谙此道,将其视为推动区域经济腾飞的核心抓手。
一组数据生动勾勒出其工业发展的强劲态势。从今年第一季度经济构成来看,起步区第二产业表现亮眼,增加值达31.9亿元,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超65%,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
将时间轴拉长,更能清晰洞察其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回首看,起步区三次产业结构从2021年的16.6:20.7:62.7优化为2024年的8.5:41.3:50.2,这不是简单的数字变动,而是一场静水深流、影响深远的产业革命,昭示着起步区工业经济正以磅礴之势加速崛起。特别是随着比亚迪等一批龙头企业的落地达产,2024年济南起步区规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为济南打造工业强市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这场产业变革中,起步区始终坚持“项目为王”理念,全力推进建链成群。目前已初步形成新能源汽车、“泛航空”、新材料3条产业链,正在加快构建半导体、新能源装备制造、核技术应用、会展经济4条产业链,成为托举起步区加速发展的“四梁八柱”。
在持续巩固壮大新能源汽车支柱产业的同时,济南起步区瞄准新兴产业赛道超前谋划布局,在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形成太阳能光伏产能加快爬坡、氢能源示范引领、钙钛矿光伏电池中试量产的梯次发展结构。其中,光伏太阳能方面,爱旭ABC组件转化效率已连续26个月蝉联国际同业“商用组件效率排行榜”第一,三期全部建成后将成为继比亚迪之后又一个投资和产值双过百亿元的支柱产业。
产业要发展,园区是载体。济南起步区以园区为载体,带动地区经济快速上扬。目前已经形成以中科新经济科创园为核心的山东未来产业园、山东数字经济产业园、济南国际招商产业园、比亚迪济南基地、绿色循环产业园五大园区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园区内已聚集高新技术企业1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57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以及瞪羚企业92家,以科技创新持续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赋能。
优环境强服务,护航企业 “加速跑”
为保障项目顺利推进和企业良好发展,起步区在营商环境优化上狠下功夫。比如,创造了爱旭ABC电池组件先进产能最快的投建纪录。
在政务环境方面,起步区实施“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推出98个服务场景,办理时限平均压缩50.60%,全年办件量超2万件,促“多次跑”转“一次办”。实施“三集中三到位”改革,统筹推进14个部门单位共1336个事项进驻政务服务大厅,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只进一扇门,把事能办成”。
在市场环境方面,起步区实施企业开办微改革,推行“集群注册”登记模式,发放托管牌照2张,147家集群注册登记企业入驻产业园区;争取外资企业登记授权,实现外资企业设立、变更等事项“一站式”办理。
在开放环境方面,起步区制定《起步区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发布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产业机会清单,促进产业精准对接。在社会环境方面,厚植招才引智沃土。在法治环境方面,推行柔性执法。
如今的起步区,营商环境正化作滋养企业成长的沃土。让每一家扎根于此的企业都能轻装上阵,在这片充满机遇的热土上,释放出蓬勃的发展活力。
基建持续发力,发展根基稳固
基础设施建设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石,起步区在这方面持续加大投入。交通设施建设不断提速,规划21处跨黄桥隧,已通车“10桥1隧”,累计开工黄河大道等市政道路292公里,轨道交通7号线率先跨过黄河,内通外联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基本成形。加强了与周边区域的联系,降低了物流成本,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济南黄河国际会展中心一期、省实验中学鹊华校区、山大二院北院区等一批优质公服配套设施陆续启用。黄河体育中心“一场两馆”加快建设,城市副中心示范区全面开工,鹊华公园年内对外开放,现代化新城已经初具形态。完善的基础设施提升了起步区的综合承载能力,增强了对企业和人才的吸引力,为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硬件环境。
当产业发展的“梧桐树”已然繁茂,起步区将目光投向更长远的创新驱动。根据最新统计数据,起步区年度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从成立之初的1.6%提高到3.2%,实现成倍提升,有力助推科技成果转化。截至2024年,济南起步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22家,技术合同交易额从成立之初的3亿元提升至12.1亿元,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从0.8件提升至5.5件,科技创新内生动力显著增强。
从基础设施筑基,到人才产业汇聚,再到创新驱动升级,起步区正以清晰的发展脉络,走出一条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26.8%的增速,是起步区第一季度的亮眼答卷,更是未来征程的嘹亮号角,济南起步区正以奋进之姿逐浪前行。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大众网、起步区宣传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