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居寺,这座千年古刹钟磬悠然,历代高僧驻锡其间,铸就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寺中珍藏的典籍与文物,无不浸染着历代大师的智慧光芒。正是这片滋养灵魂的沃土,造就了民国末年云居寺最后一代住持——乐禅大师,他不仅精研佛理,更将禅意化入丹青,以一支妙笔延续着古刹文脉的璀璨余晖。
乐禅大师,京兆永清人,生于光绪乙卯五月十五日。民国六年九月,他肩负起云居寺住持重任,后又于民国二十四年、二十五年分别兼任北京大佛寺与宏衍寺住持,直至民国二十八年八月初九圆寂。大师深谙诗书画艺,尤以梅兰竹菊四君子画见长,墨香文韵与晨钟暮鼓相和。其存世之作《墨竹图》与《扇面画》,便是这禅心艺魄的结晶。
《扇面画》
那扇面上的幽兰与诗句“孤芳不合时人眼,悔被春风赚出山”,恰是大师清寂高洁风骨的自我写照。
竹,在中国文化中向来是君子精神的化身。它中通外直,喻虚怀若谷;节节向上,显坚毅不屈;经冬不凋,展顽强生命力;遇风而韧,示柔韧智慧。其“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的品性,与佛门追求的清净无染、坚韧精进高度契合。乐禅大师择竹入画,正是以这清逸之姿承载其生命体悟。
《墨竹图》
细观大师于民国十九年所作的《墨竹图》,分明是一部以竹写心的生命自传。画卷徐徐展开,右侧初幅翠竹挺拔劲秀,枝叶丰茂如碧玉长垂,配诗“翠滴青蓝腻,圆搓碧玉长”——这是大师对青年得意岁月的回溯,生机勃发,锐气昂扬。
随之二、三幅转入风竹雨竹之境,“雨洗涓涓净,曾留彩凤听;月上分清影,风来弄好音”。风雨洗礼之下,竹枝愈显洁净,月影风声中透出从容。此间正是乐禅大师出家前,虽历经世事风雨,却依然才情丰茂、生活充实而富有意义的阶段。
画卷收梢处,四、五幅竹枝低垂,叶片俯偃,诗云“手亲怜我挡,心久学天灵;清坛天子实,曲体老龙形”。竹姿如躬身老者,谦卑内敛——这无疑是大师中年遭遇人生巨变,最终披剃出家的精神隐喻。那“曲体老龙形”,以竹节弯而不折的姿态,诉说着由昂扬转入深沉的生命蜕变。
乐禅大师的《墨竹图》早已超越寻常水墨。他以竹为镜,照见自己跌宕的一生;以笔为舟,载着观者穿越其心灵秘境。从青竹的意气风发,到风雨中的从容坚韧,直至低垂时的谦冲内省,每一片竹叶都浸透生命的顿悟。这幅收藏于云居寺的墨竹图,不单是艺术的遗珍,更是一曲用禅心与丹青共同谱写的生命浩歌。
来源:北京号
作者:云居寺石经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