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本报今起推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党政机关在行动”系列报道,记者一线探访江苏多地党政机关,关注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经验探索。
“留还是不留?找谁陪?”过去每到饭点,看着县里来的考察人员,金湖县戴楼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李伟杰经常犯难:不留,怕被指“不讲人情”、影响工作;留,则意味着整个中午泡在餐桌上,耗费精力不说,还可能触碰纪律红线。最忙时,他一个中午要辗转于两拨接待,陪吃陪聊间,本该用于抓工作落实的时间悄然流逝。
如今,随着金湖同城公务“简约分餐制”改革的落地,类似的“接待焦虑”得到有力破解。今年2月起,金湖县明确县直部门赴镇街公务活动实行“零桌餐”,确需就餐的一律在政府食堂自费分餐。改革以来,全县镇街公务接待费用同比下降近30%,相关经验已在淮安全市推广。
改革的逻辑起点,从来都是对现实问题的精准把脉。尽管“无公函不接待”的规定早已出台,但在基层实践中,当县直部门以考核、检查等名义下基层时,基层单位为争取“好成绩”或项目资金,往往不敢“怠慢”,甚至不惜违规超标准安排桌餐。金湖县纪委监委调研发现,虽然县城到最远镇街车程不足1小时,全县8个镇街同城公务接待仍占公务接待总量的1/3左右,存在接待标准模糊、用餐耗时较长、违规风险突出等问题。
金湖的困扰,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基层公务接待的共性困境。在“公务往来”与“私人情面”的交织缠绕下,一些地区甚至滋生出接待“内卷”和攀比之风——考察组还没到,基层就通过多种渠道打探到领导的饮食喜好,提前备妥特色菜品;从陪餐人数的精准配比到职级的对应安排,乃至“一把手是否亲自作陪”,都被细化为衡量“重视程度”的标尺。“一旦考核不好,事后还会反思是不是之前招待不周。”一名基层干部坦言。
如何从制度层面切断“接待能力=工作能力”的隐性关联?金湖率先在同城公务接待上“破局”,通过“三个严禁、两个一律”的刚性约束,重塑同城公务交往规则:严禁同城接待、互相吃请;严禁镇街提供“桌餐”形式工作餐;严禁转嫁接待费用;确需就餐的一律在政府食堂自费分餐,一律执行同工同餐同价标准。
改革并非“另起炉灶”,而是在2017年公务接待改革基础上的升级优化——每个镇街政府食堂配备工作餐卡支付终端,打通跨区域用餐结算限制,并通过“扫码用餐+电子留痕”实现全程可追溯,既不增加基层负担,又让监管有迹可循。
改革之初,一些基层干部也曾心里犯嘀咕:这次会不会“雷声大雨点小”?“关键少数”以身作则、以上率下,打消了基层的疑虑——从县委主要领导到县直部门负责人,下基层时带头到镇街食堂吃工作餐,用实际行动让大家看到改革是“动真格”的。截至目前,全县有内设食堂的7个镇街累计接待县直部门用餐72批246人次。
金南镇人大主席朱永洲对改革初期的一个场景印象深刻。镇党委召开民主生活会,12点半散会时已到饭点。搁在以往,基层干部往往会试探着挽留上级参会人员用餐,而这次,县纪委、组织部的干部主动提出去食堂刷卡用餐,全程没让基层做任何特殊安排。“上面带头执行,基层就不用费心思揣摩上意了,按规矩办事反而更轻松。”朱永洲感慨道。
金南镇党政办主任梁致远对改革的感受更为直观。改革前,他隔三岔五就有接待任务,排方案、订酒店、定菜单,每个环节都要费不少神;改革后,每月也就一两次商务接待和公函接待。今年2—4月,金南镇公务接待费用由去年同期的1.5万多元降至7500多元,降幅近半。为方便镇外单位就餐,镇食堂专门设置简约分餐窗口,配备刷卡设备,还将精力转向提升分餐质量,5月推出健康“减脂餐”。
值得关注的是,改革并非“一刀切”:对于县各部门牵头组织的调研、会议、培训等,或者接待上级部门到镇街开展公务活动,需要在镇街就餐的,明确“谁牵头、谁接待”原则,由牵头单位结算费用,避免把费用转嫁给基层。
“改革最难的是思想转变。”金湖县纪委常务副书记、监委副主任、县委巡察办主任郭彩艳坦言,要让县级部门放下“被接待”的惯性思维,让基层单位卸下“搞接待”的被动负担,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化风成俗。
制度出台的同时,金湖县纪委监委与县财政局、县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建立协同监督机制,每月以“四不两直”的方式联合抽查不少于10个县直部门,实现镇街食堂监督全覆盖。不久前,县纪委监委通过公车监管系统发现一辆外派公车在午餐时间停靠在餐馆旁,顺藤摸瓜揪出某乡镇违规搞同城接待的问题,随后在全县进行通报。
制度实施以来,全县纪检监察机关受理的违规吃喝问题信访量同比下降了50%。李伟杰发现,改革后,县里可来可不来的检查考核少了一大半,检查考核从“寒暄式听汇报”变成了“直奔问题、解决困难”,效率明显提高,“公务交往真正回归‘干事创业’的初心”。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顾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