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铁路莘庄站的启用,莘庄跃升为上海西南大型交通枢纽之一。然而,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民声直通车”最近收到市民反映,称人气提升后,莘庄站的交通管理面临巨大挑战。他发现,地铁站北出口长期被出租车、网约车和电动三轮车等占据,“有时长队甚至排到了下一个红绿灯”。很多车辆只能被迫在路中央“急刹卸客”,行人、非机动车在车流中穿梭,安全风险不小。
站外马路缘何成了“蓄车场”?记者前去开展走访。
“禁停标识”怎么成摆设?
7月10日早8时,莘庄地铁站北出口的莘建东路上,10余辆出租车沿着路边的非机动车道一字排开,等候接客。地铁的客流也给他们带来了可观的生意。刚刚从地铁出来的市民洪女士,径直走向了出租车等候区。在简短的交谈中,她告诉记者,公司距离此处大约2公里,她常常打车前往,此前都是提前在手机上叫网约车,上个月偶然发现站口等客的出租车逐渐增多,为了省去等车时间,便干脆选择乘坐出租车了。像洪女士一样的乘客不在少数,记者在现场看到,不时有乘客走进“长队”,乘坐出租车离开。
非机动车道被等客出租车占用,自行车、电动车只能骑上机动车道。
只是,“翻台”的速度远远比不上蓄车速度,前车刚走,后面的车便立马接了上来。只见现场巡逻的交通协管员余先生快步上前提醒:“师傅,这里不能停车!”车窗降下,司机摆摆手:“好好好,马上就走。”十几分钟后,这辆出租车又拐回到了出站口,队伍长度丝毫不见缩减。
与出租车“抢资源”的,还有不时停靠的网约车、电动三轮车、摩托车等。尤其在早晚高峰,这些车辆集聚在莘建东路上,挤占了原本的非机动车道,再加上西侧的人行道因施工而缩窄,有的还不到一米宽,不少行人和非机动车干脆被直接挤到了直行车道上。“每次走这段路都心惊胆战,感觉随时会被车蹭到。”乘客齐先生描述,上周曾目睹一辆网约车在非机动车道上急刹接客,车辆几乎擦着行人的衣服驶过。
人行道被施工围挡占用,部分行人需要从非机动车道步行进出站。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莘庄站北出口上演。不过,记者留意到,路中悬挂着“全路段禁停”的标识,现场还有多个电子摄像头,但违停车队仍旧绵延百米。
路口设有多个全路段禁停标识,但电子抓拍系统没有投入使用。
“阵痛期”更考验城市管理
“刚把这边的车赶走,兜一圈回来,那边空出来的位置马上又被新车填满了。”交通协管员余先生向记者诉说了他的无奈。原来,尽管现场安装有3个交通摄像头,可其中的两个朝向施工围挡,唯一对准路口的设备却没有抓拍功能。“附近在施工,停车抓拍系统就一直没启用”,余先生对此也很无奈,他告诉记者,每天早高峰的两个小时里,几乎要劝走数百辆违停车辆,“没有电子抓拍,光靠劝说治标不治本,我们又没有开罚单的权限,人家根本不怕。”余先生抹着汗说,口头劝离在停车乱象面前显得力不从心。
记者查询资料发现,余先生所说的施工项目,或许正是“TODTOWN天荟——地铁大平台工程”,也是莘庄地铁站上盖综合开发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场也可看到,围挡和设施已将原本的道路空间切割得支离破碎,路口中央,两根直径约1.2米的水泥柱赫然矗立,左转车辆不得不小心绕行,客观上讲,的确也加剧了该路段的交通组织压力。
莘庄站北出口的乱象,其实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巨大的通勤换乘客流、施工导致的物理空间压缩、电子监管系统的暂时失效。但是,道路中间的水泥提示着,工程建设未来还将长期持续,难道交通秩序还要这样混乱下去吗?
市民洪女士的话代表了普遍心声:“我们理解城市建设,但理解不等于接受长期的无序和安全隐患。施工是必要的,每天上下班、接送孩子的出行安全也需要被关注。”部分市民认为,面对施工带来的“阵痛期”,还是要有与之匹配的、更为精细和有力的交通管理方案。在实现未来莘庄枢纽蓝图之前,如何保障当下每一天、每一位途经莘庄站北出口市民的出行安全与顺畅,考验着城市管理的智慧和决心。
原标题:《“禁停标识”成摆设?莘庄地铁站北出口外,交通秩序陷入混乱》
栏目主编:毛锦伟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宋端仪 栗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