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红网】
红网时刻新闻7月8日湘西讯(通讯员 陈睿筠 李雯静 郭智鸿 喻凯晨)在精准扶贫首倡地花垣县十八洞村,一项传承千年的非遗技艺正面临现代市场的严峻考验。苗绣工坊里,一幅幅精美的绣品在阳光下泛着细腻的光泽,拍照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但真正购买绣品的却寥寥无几,这是吉首大学商学院“灯塔”志愿服务团在十八洞村调研时发现的普遍现象。
调研数据显示,这座因脱贫攻坚而闻名的苗寨,每年接待游客超过80万人次,但苗绣工艺品的实际购买转化率却始终难以提升。“灯塔”志愿服务团队员走访发现,价格是阻碍购买的首要因素,多数游客认为手工苗绣定价偏高。一位来自长沙的游客道出了许多游客的心声:“知道是纯手工制作,但花近千元买幅绣品还是舍不得。”实际上,绣娘们耗时一个月完成的作品,按工时计算报酬并不高,每天只有四十元到五十元。
“灯塔”志愿服务团志愿者采访长沙游客。
产品形态单一,实用性不足成为制约消费的另一重要因素。志愿服务队在走访中发现,十八洞村苗绣产品结构存在明显失衡——村里的苗绣以装饰性的大幅作品为主,适合日常使用的小物件较少。"想要个苗绣手机壳或者背包,但店里基本都是挂画。"大学生游客表示,年轻消费者更期待兼具传统特色和实用功能的产品。
“灯塔”志愿服务团志愿者采访大学生游客。
文化认知的断层同样不容忽视。志愿服务队在调研中发现,许多游客在观赏苗绣时,往往只被其鲜艳的色彩和精美的工艺所吸引,却无法理解纹样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一幅描绘"江河纹"的作品,在游客眼中可能只是优美的波浪线条,而实际上它记录的是苗族先民沿河迁徙的艰辛历程;那些看似随意的几何图案,很可能暗藏着祖先对天地万物的认知和崇拜。
“灯塔”志愿服务团志愿者采访当地居民。
这些现象不仅关乎一项技艺的存续,更引发我们对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思考——如何在保持技艺本真的同时,让传统工艺真正融入现代生活,实现其应有的市场价值和文化价值,这既是一个现实的经济课题,也是一个深刻的文化命题。
来源:红网
作者:陈睿筠 李雯静 郭智鸿 喻凯晨
编辑:杨姝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