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辽宁省数据标注基地建设推进会议暨数据标准供需对接会在沈阳召开。辽宁省数据局现场发布4个国家级、8个省级数据标注优秀案例,10家供需企业完成签约。作为首批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建设城市,沈阳市在会上发布阶段性成果:基地已集聚数据标注企业53家,产业规模达17.8亿元,参与制定15项标准规范,3个案例入选国家数据局优秀案例库,数量居全国试点城市之首。
锚定国家任务 构建全域应用生态
自去年5月获批首批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以来,沈阳市围绕国家《任务书》6方面要求,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向装备制造、医疗健康等领域深度拓展。目前基地已建成5个技术创新平台,标注数据2384TB,形成36个行业高质量数据集并应用于41个大模型,完成试点任务指标的70%。
沈阳市数据局负责人介绍,通过建设沈阳国家级数据标注供需对接平台,已构建覆盖数据采集、智能标注、质量审核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基地引进中国电信AI大模型技术打造的智能标注平台,构建覆盖数据采集、智能标注、质量审核、模型训练等全链条服务体系;“虚拟现实研究院”开发的数字孪生数据信息模型,支持三维与图像视频跨模态半自动标注。
技术标准双突破 夯实产业基础
在技术创新方面,沈阳市制定《沈阳市数据标注技术创新指导意见》,提出跨模态融合增强等10项技术方向。标准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和平湾虚拟现实研究院”参与编制《数字孪生信息模型》国际标准,沈阳市主导2项国家标准、11项地方标准制定,“东软智能医疗”发布2个医疗影像标注行业标准。
赋能实体经济 打造标杆场景
数据标注技术已在多个领域形成示范效应: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标注15TB非结构数据,为东北制药等企业训练工业质检模型;“碳卡智造”构建的10.2TB皮肤病理数据集应用于血管炎辅助诊断平台;“集镁科技”影视剧元数据集入选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推荐名录。在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国家数据局发布了全国47个数据标注优秀案例,7个试点城市共入选11个案例,沈阳市入选3个案例,数量位列第一。
完善产业生态 培育专业人才
沈阳市通过《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建设行动计划(2025-2026年)》,推动产业规模从年初2亿元跃升至17.8亿元。基地3次参与国家级供需对接会,引入22家标注企业,与11家语料库公司达成合作。人才培养方面,构建“1+2+6+10”培训体系,沈阳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基地已培养200余名人工智能训练师,研究生学历人才占比超10%,通过职业技能竞赛和“百度智能云”等实训基地实现人才无缝对接。
擘画发展蓝图 服务全面振兴
下一步,沈阳市将发挥工业基础雄厚、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全力建设全国领先的数据标注产业聚集区。计划深化数据要素在装备制造、医疗健康等领域的融合应用,为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提供数字化支撑。随着数据标注技术持续突破和产业生态不断完善,这座老工业基地正以“数字基因”重塑发展动能,为全国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贡献沈阳经验。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黄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