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晚报7月25日讯(全媒体记者 袁硕望 通讯员 郭晴)7月24日,在津巴布韦召开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COP15)上,岳阳市正式荣获“国际湿地城市”称号,成为全球湿地保护的典范城市。这一殊荣不仅是对岳阳多年来湿地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认可,更是对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作为湿地资源丰富的生态之城,岳阳市以扎实的举措和显著的成效,为全球湿地保护贡献了“岳阳智慧”。
得天独厚的湿地资源铸就生态根基。岳阳地处长江之滨、洞庭湖畔,湿地资源得天独厚。全市湿地总面积达2852平方公里,湿地率19.19%,湿地保护率达67.27%,远超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标准。境内拥有163公里长江岸线、60%以上的洞庭湖水域,涵盖湖泊、河流、滩涂等7种湿地类型,坐拥1处国际重要湿地(东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和6处省级重要湿地,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候鸟越冬地。丰富的湿地资源为岳阳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多措并举的“岳阳模式”构建湿地保护新格局。岳阳市始终将湿地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探索出一套科学有效的保护模式。高位推动,凝聚合力。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将湿地保护纳入全市重点工作,通过林长制、河湖长制压实责任,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工作格局。立法先行,筑牢法治屏障。出台《岳阳市城市规划区山体水体保护条例》《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规,配套13项政府规范性文件,以法治力量守护湿地生态。科学规划,系统治理。编制《岳阳市湿地保护规划》,构建“一湖一带六廊道多节点”保护格局。通过“山水”“双重”等项目,近3年修复湿地9.4万亩,湿地生态明显改善。创新管理,激发活力。首创“林长+湿地”管理模式,建立网格化管理体系,对湿地面积、生态状况实施绩效考核,实现湿地保护的精细化管理。
全民参与的创建之路彰显“岳阳温度”。岳阳将创建工作融入社会各领域,凝聚全民共识。在世界湿地日、爱鸟周等重要节点,开展“守护好一江碧水”主题宣传,举办洞庭湖国际观鸟节、芦苇艺术节、长江岸线马拉松等活动,提升公众参与度。成立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江豚保护协会等社会组织,动员志愿者参与湿地巡护、科普宣教,形成“人人守护湿地”的良好氛围。通过生态农渔业推广、湿地碳汇项目等,实现生态效益与乡村振兴的双赢,让百姓共享“湿地红利”。
成效显著的生态明珠焕发璀璨光芒。经过多年努力,岳阳湿地保护成效斐然。生态质量显著提升。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从82.2%升至87.7%,长江岳阳段水质连续5年优良率100%,南湖、东风湖、王家河等城市湿地综合治理成为“岳阳经验”,东洞庭湖重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画卷。生物多样性繁荣发展。全市湿地内记录鸟类379种、鱼类117种,江豚、麋鹿等旗舰物种稳定栖息,“候鸟的欢歌、江豚的微笑、麋鹿的倩影”成为岳阳生态名片。生态经济协同共进。依托湿地资源打造“洞庭湖小镇”“洋沙湖度假区”等文旅品牌,推出“君山小龙虾”“白泥湖螃蟹”等生态农产品,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赢。
可持续发展的新蓝图绘就“岳阳方案”。荣誉是起点,未来更需奋进。我们将以国际湿地城市为新契机,持续深化湿地保护与修复,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推动湿地保护与文旅、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坚持科学规划、法治保障、全民参与,努力将岳阳建设成为湿地保护的标杆城市、生态文明的示范样本,为全球湿地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岳阳方案”。
岳阳,这座与湿地共生共荣的城市,正以坚定的生态信念与扎实的实践行动,在长江之畔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答卷。未来,我们将继续守护这片湿地明珠,让碧水蓝天永驻,让生态福祉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