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交通大学“深海绿港 丝路赋能”实践团远赴秘鲁,先后访问了太平洋大学与天主教大学,通过举办“上海交大日”(SJTU DAY)系列活动,与当地师生围绕绿色港航发展及钱凯港合作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这场跨越太平洋的交流,不仅加深了中秘两国青年的相互理解,也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务实合作描绘了新的蓝图。
从文化共鸣到学术共振:一场双向奔赴的深度交流
“SJTU DAY”活动以一种充满温度的方式拉开了中秘青年交流的序幕。来自交大人文学院的解依洋站在黑板前,一边教秘鲁学生用中文念出“朋友”“合作”等关键词,一边翻开上海交大宣传手册,用西班牙语向秘鲁学生讲述交大的历史底蕴和发展现状。
交流的深度还在课堂上得到了进一步体现。实践团成员走进当地大学课堂,与秘鲁师生就钱凯港的绿色转型展开了坦诚而务实的研讨。面对秘鲁学生提出的“绿色技术成本是否会增加运营压力”“国际经验能否适配秘鲁本土政策”等现实问题,交大学子们分享了中国港口在绿色转型中的一手案例与前沿实践。在天主教大学,上海交大副教授戴磊的专题讲座聚焦国际海事规则与港口碳减排路径,引发了在场师生的热烈反响,双方在思想的碰撞中不断激发新的火花。
从技术探讨到合作共识:共绘中秘绿色发展新篇章
钱凯港作为跨太平洋贸易的重要枢纽,是本次交流的核心议题。双方的探讨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指向了具体的技术路径与合作模式。在太平洋大学举办的绿色港航论坛上,交大师生系统分享了中国在新能源港口设备研发、低碳航运模式等领域的全链条经验,为钱凯港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技术路径。同时,秘鲁学者也从区域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了钱凯港的战略定位、ESG规则以及面临的挑战。
在天主教大学的交流中,中秘双方的合作共识进一步深化。该校亚洲事务关系处处长邓如朋表示,期待与上海交大在绿色港航领域开展联合研究,共同培养既懂技术又精通跨文化交流的复合型人才。戴磊副教授也表示,双方可依托钱凯港项目,积极推动技术共享与学生交换。两校就建立校际学术互访机制达成了初步共识。
这些共识的背后,是中秘两国青年对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追求和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信念。实践团成员杨行智表示:“此次交流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论研究必须扎根当地土壤。我希望未来能将这些真实问题带入研究,为‘一带一路’的港口共建提供更具针对性的系统方案。”这场跨越山海的对话,正为中秘合作的广阔前景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