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0年,绵阳城市里的公共厕所长啥样?在公厕智能化、人性化升级方面有哪些具体考量?如何化解公厕选址难、维护难等困局?……
7月3日召开的绵阳市厕所建设管理现场会上,通过“现场参观+解读未来十年绵阳公厕规划”的方式,集中破解公厕智能化升级、人性化服务、选址落地及长效运维等核心议题,带来绵阳“厕所革命”新思路。
智慧+人性化!
绵阳公厕这样“进化”
未来绵阳的公厕长啥样?绵阳一些公厕进行了探索实践。
在涪城区滨江路双秀园公厕,记者实地观察发现,该公厕通过空调与新风设备实现环境温控与空气循环,能有效解决异味问题;借助物联网技术,可实时统计人流量、监测空气质量,对异常卫生状况进行智能预警;入口处的电子引导屏实时显示各厕位使用状态,避免如厕尴尬。门口还配备共享充电宝、自动售货机等便民设施,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游仙区孔雀公园则采用智慧公厕系统,通过传感器采集客流量、温湿度、气体浓度等数据,结合网关设备与红外人体感应器,实现数据可视化管理;污水处理系统采用三级厌氧沉淀工艺,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管网。
一老一小的如厕怎样更方便?
记者注意到,针对特殊群体需求,涪城区双秀园公厕特别设置第三卫生间、儿童马桶、母婴护理台等设施,配备紧急呼救装置及残疾人专用厕位,全面覆盖老、弱、病、残、孕等群体需求。
经开区城南路公厕通过科学设计站式、蹲式、坐式厕位比例,完善无障碍设施,并配套WiFi和手机充电功能,使公厕既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又成为展示城市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
由于邻避效应等原因,城市公厕增设普遍面临“落地难”的问题,这该如何破解?
参观中,游仙区住建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孔雀公园公厕设置时,利用口袋公园外空地,安装装配式智慧公共厕所,一步到位解决了落地问题。而且在修建前,相关部门提前和社区及周边居民充分沟通,新建的公厕没有异味,打扫干净,得到了周边居民的认可。
经开区城南路公厕的思路是,前期就将公厕建设纳入民生实事,从企业发展、居民如厕需求入手,通盘考虑“城市道路、城市休憩场所和街镇建成区”三类区域的公厕设置标准,广泛收集群众意见,最终合理布局建成城南路独立式公厕,得到周边居民和企业的认可。
公厕不仅要建得好,还要管得好,公厕后期维护管理有何妙招?
双秀园公厕探索融合社会资源、社区力量,设置集休闲、观光、经营、社会服务等于一体的综合区域,将部分收入所得用于公厕维护管理、设施设备提升改造。
游仙区孔雀公园建立企业专业运营,推行“定人、定责、定时”开展“星级量化管理”,在立足公益基础上,逐步扩大手机充电、广告嵌入等商业投放,逐步降低公厕运营成本。
523座新公厕如何落子?
建设路线图来了
记者从当天的会上获悉,绵阳城区现有公厕800余座,按照市住建委近期编制完成的《绵阳城区公共厕所专项规划(2022-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绵阳城区公厕数量计划达到1300余座,还需新增公厕数量523座。
未来10年,这523座公厕将如何打造?
《规划》明确提出以“数量充足、干净无味、免费开放、管理有效、卫生文明”为核心目标,通过优化城区公厕布局、强化公共服务功能,力争建设管理水平达到全国领先。
具体实施路径上——
市环卫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严格遵循国家及省市“厕所革命”要求,确立“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布局合理、数量充足;升级改造、节能环保”等基本原则,在推进新增公厕建设的同时,对建设年代久远或硬件落后的老旧公厕实施系统性升级改造,实现环境改善与城市形象提升的双重目标。
在空间布局方面——
◆《规划》创新采用“分区—布点—落地”三级规划体系,通过科学分期建设破解“如厕难”问题。
◆明确规划公共厕所配置标准:近期按每平方公里建设用地3座的密度设置公厕,远期目标提升至5座/平方公里。特别强调增加适老化、适儿化设施配置比例,同步完善便民服务功能。此外,还将加快推进“智慧公厕”建设,构建数字化、精细化、可视化的服务管理体系,充分展现科技城特色。
(涪江观察记者 兰建春 唐韬 文/图)